鄉間小路 [2025年6月號]:植物編織工藝復興

點閱:3

作者:鄉間小路編輯部編輯

出版年:2025.06

出版社:豐年社

出版地:臺北市

格式:PDF,JPG

頁數:80

附註:原刊名為:農業周刊

馬上看!不用等預約。
借閱說明
本期內容簡介

封面故事

植物編織工藝復興

你也有一只紅藍綠配色、臺味文青正字標記的「茄芷袋」嗎?八、九〇年代的鄉間幾乎人手一「咖」。「茄芷」二字據說來自日語Kagibari(鉤針編織)的發音,而早前這袋子是以生活常見的藺草為素材,化纖工業興起後,才改以尼龍材質量產。

始於民生需求的編織,素材常取自環境中隨手可「集」的植物纖維,藉展現重複性結構美學的手藝,打造出平凡,卻又帶著常民文化深意的建築、器皿或衣物。不僅承載先民智慧結晶,更是人類文明的表徵之一。

傳統編織從來不是輕鬆容易的事,從各類植物原料取材、加工,到開始進行編織的勞力用心,過程皆充滿生態知識與工藝技術。工業與人造纖維素材迅疾興盛,讓這門手藝漸顯凋零;幸好,新世代迎來新思考,讓我們得以看見傳統植物編織的未來路。

本期聚焦於這些專注復興傳統植編的職人。植物纖維達人孫業琪,爬梳臺灣傳統植編文化脈絡;透過編輯部編纂的植物考,回顧各種編織植物產業興衰。走進屏東瑪家鄉的桃布里、嘉義天赦庄與花蓮新社香蕉絲工坊,體驗編織工藝傳承路;看新生代設計品牌拿鞘、筑子,翻轉植編藝術,以及農廢轉生的鳳梨葉纖維,如何為知名紡織公司優織隆提升產業發展。

趕緊來認識,這些源自臺灣土地的美好材質和堅韌的手藝。
雜誌簡介
 
豐年社於民國80年發行《鄉間小路》月刊,以生活雜誌的型態,
讓本土農業走進每一個家庭之中;因為農業除了追求經濟性生產之外,
有必要讓農業外的人,認識不同價值觀念的生活型態。
 
《鄉間小路》一路抱持著 If you eat, you are involved in agriculture.的理念,以軟性為訴求,以趣味性與感性為賣點,以節令蔬果、養生保健、環境生態、生活園藝及鄉村旅遊為主要內容,向消費者推薦高品質的三生農業,表現農村的活力、自然與尊嚴;讓農業與生活結合,讓城鄉更為親近。
 
《鄉間小路》關心日常生活,報導依節氣生產的食材,蒐集圍繞在餐桌旁的隨意言談和深刻記憶,想像彼此共同的、可實踐的未來。
說她是臺灣最早的農業生活刊物,一點也不為過。二十年來,《鄉間小路》踏實地在寶島上生活,持續記錄在鄉間遇見的美好事物,始終抱持「人人日進三餐,能說農業無關?」的生活態度,每月定期和讀者分享當令農作滋味與在地生活智慧。
  • 編輯室報告
  • 編輯後記
同書類書籍